- · 实验室科学版面费是多少[06/01]
- · 《实验室科学》投稿方式[06/01]
- · 《实验室科学》期刊栏目[06/01]
国重实验室与脑科学,脑科学研究的星辰大海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脑保护,即针对脑部疾病治疗开展的发病机制探索,诊断、治疗研究。 北京和上海分别成立了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和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并启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地
脑保护,即针对脑部疾病治疗开展的发病机制探索,诊断、治疗研究。
北京和上海分别成立了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和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并启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地区性计划,开始资助相关研究项目;高校也纷纷成立类脑智能研究中心。这使得北京和上海逐渐成为了目前我国脑科学研究最为集中的地区。
尽管还没有诞生Neuralink这样的超级独角兽,但我国的脑科学行业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脑认知,即探知大脑的功能、结构及原理,包括大脑的物理构成、生物机理和工作机能。
在产业方面,脑科学的企业发展在2016年迎来了第一次拐点。形成了医疗级脑机接口及芯片、消费级脑机接口、机器人及手术设备、尖端科研设备、脑电传感器及相关解决方案、临床脑电大数据、脑部放射影像智能分析、数字疗法等疆域。
在地方,脑科学相关的研究统筹机构也在加紧布局。广东省便由广东省科技厅牵头,依托南方医科大学,并联合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和广州、深圳的大学与科研院所共16家单位联合共建了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重庆市、天津市、河南省、黑龙江省和四川省等地也成立了各自的脑科学研究中心。
脑部退化类疾病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发病机制和药物研发展开,这些疾病大多是产业界药物研发高地。由于对疾病发病机制和发病原因认识不充分,大部分脑部退化类疾病仍然缺乏有效的诊疗方案,甚至阿尔兹海默病的药物研发至今被视为药物研发的修罗场。
此外,中科院体系对脑科学的布局亦不甘落后。除了目前,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外,还成立了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和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等。
当然,科研人员不仅是以上技术的使用者,也是技术的发明者。一方面,他们利用成熟的成像技术去认知大脑,另一方面也通过技术创新反哺产业,以产出更优质的分析技术。
作为脑科学研究的下游,这几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从事脑创造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数量相对较少。
该指南确定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以5年为周期,在2021年度将围绕脑认知原理解析、认知障碍相关重大脑疾病发病机理与干预技术、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技术及应用、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技术平台建设5个方面共59个研究方向,将由国家拨款经费概算31.48亿元。
文|动脉橙果局
人脑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超级CPU,构成精巧而复杂。由于无法通过捐赠的样本获得神经信息传递和认知相关的信息,针对人脑相关的实验研究实施难度较大。这些实验数据的获取可通过侵入性和非侵入性的检测手段获取。?
?附115位科研人员研究方向
2018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简称珠峰计划),开始在高等学校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脑科学作为前沿科学自然也被纳入“珠峰计划”,教育部先后批准立项复旦大学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和浙江大学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
四个实验室的固定人员累计超过230个,研究方向覆盖脑认知到类脑技术。我们从中筛选统计了115位研究人员的主要研究方向,得出如下结论:
因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橙果局将逐步以行业为单位,继续对“医疗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行业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第一篇,从脑科学开始。
而多组学分析技术则能够通过动物模型和实验样本对脑部疾病的发病机制实现更多维度的解析。部分神经退行性疾病与脑部蛋白的异常折叠、细胞分化和老化存在关系,发病机制复杂。?
几位科研人员的研究主要聚焦类脑人工智能科学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诊断与治疗,以及行为调控与神经网络。不难看出,这些脑创造的研究其实也在反哺脑保护研究。
2021年,期待已久的“中国脑”计划进入了实际落地阶段。科技部正式发布《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并于10月9日开始项目申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电生理技术是脑成像研究中比较常见的侵入性检测技术。电生理技术的优势在于可直接评估神经活动的能力、对比间接代谢信号;也可以从单个细胞到整个大脑的多空间尺度记录;甚至通过神经刺激确定因果效应。
文章来源:《实验室科学》 网址: http://www.syskxzz.cn/zonghexinwen/2022/0914/1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