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实验室科学版面费是多少[06/01]
- · 《实验室科学》投稿方式[06/01]
- · 《实验室科学》期刊栏目[06/01]
走进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这是他每天的“固定动作”。 为了解地表过程及分析决策等提供数据支撑 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构成了一个区域、国家乃至地球的景观综
这是他每天的“固定动作”。
为了解地表过程及分析决策等提供数据支撑
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构成了一个区域、国家乃至地球的景观综合体,各系统间存在复杂而紧密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其生态功能是该生命共同体质量的重要表征,而生物多样性是各系统生产和服务的基础和源泉,要揭示一个区域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的健康状态、演化规律与驱动机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首先要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监测体系,集成多尺度、多过程、多要素的综合监测数据。这是“诊断”的基础。
9月15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成员、高级工程师徐自为正通过野外站网远程监控与数据处理系统,查看千余公里外的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的实时观测数据。
这只是祁连山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系统的一部分。
“这些不同的要素之间有何关系,相互作用的机理是什么,会给地表环境带来哪些变化、产生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地表可更新资源更可持续、让区域发展更高质量,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这个实验室关注的重点。”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效存德教授告诉记者,如果把地表系统视为人体,那就需要一位“全科医生”,既为地表资源环境“把脉问诊”,也针对问题为地表系统“开方疗伤”。
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水、土、气、生、人多种要素相互作用下,地球这个生命体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本报记者 王珍
“一方面是要看一看观测数据的质量、连续性,另一方面是要检查各观测仪器的运行状态。”徐自为告诉记者,大型观测试验如同大型“体检”,是了解陆地表层系统状态、过程以及研发相关模型、提出决策参考的前提。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据介绍,地表过程主要包括由气候、水文、植被及人类活动变化所引起的侵蚀、搬运、沉积及景观格局变化等地理过程。其中对资源生态影响最为突出的是土壤水蚀、风蚀和风水复合侵蚀等过程。
“我们现在正在开展的侵蚀退化黑土地生态生产功能重建机制与阻控技术研究,主要是探求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结构改良与耕层重构,对不同退化程度黑土农田土壤水热特征、养分动态等生态生产功能带来哪些影响,其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张光辉教授告诉记者,这对于抑制土壤侵蚀、促进黑土区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以及实现作物稳产增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近日,记者走进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近距离了解这位“全科医生”如何为地表资源环境“问诊疗伤”。
解决重大自然灾害评估等科技难题
近年来,实验室团队成员合力攻关,研发了中国土壤侵蚀模型,被应用于全国水土流失调查。同时开发了耕地、灌草地和沙地风蚀模型,解决了区域水土流失调查定量评价与空间制图的难题,编制了我国第一幅定量土壤侵蚀强度图。“我们还主持了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土壤侵蚀普查,完成了全国土壤侵蚀专题图。”效存德教授告诉记者。
今年7月,实验室成员刘宝元教授还带领科考队进行了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22年夏季“土壤侵蚀”专题科考工作,填补了青藏高原无人区没有土壤侵蚀定量研究的空白。
“目前一共有13个观测站正在运行,覆盖黑河流域主要下垫面类型。地面上布置的多类型观测仪器可以获取地表通量、水文气象要素、植被参数和土壤参数等数据,无人机、卫星遥感等则可以获取由基础产品、植被产品、水文产品和人类活动产品等构成的全区域、重点区域和人类活动区生态环境遥感产品数据。”徐自为告诉记者,无论是冰雪、冻土,还是森林、草甸、湖泊,水、土、气、生、人全要素、多尺度的数据信息,都可以借助这一观测网获取。
据张光辉教授介绍,受人为高强度开发利用以及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独特侵蚀环境的综合影响,东北黑土地耕层逐渐变薄、变瘦、变硬,导致地力下降、甚至损毁耕地,阻碍了地表系统可持续发展,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怎样做才能有效阻控水土流失,恢复侵蚀退化黑土地生态生产功能,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他们一直在探究有效模式为黑土地“疗伤”。
【编辑:陈文韬】
文章来源:《实验室科学》 网址: http://www.syskxzz.cn/zonghexinwen/2022/0919/1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