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走进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实验室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创建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科技体系 1天空地一体化综合观测 记者了解到,除黑河流域外,实验室团队还在青海湖流域、疏勒河流域、石羊河流域、大通河-湟水流域与柴达木盆地等祁连山

3创建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科技体系

1天空地一体化综合观测

记者了解到,除黑河流域外,实验室团队还在青海湖流域、疏勒河流域、石羊河流域、大通河-湟水流域与柴达木盆地等祁连山地区,构建了由地面观测站网+无人机+高分卫星+中高分辨率卫星等组成的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物联网,生成了祁连山多源、多尺度、多要素的综合监测数据集。目前,已在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发布相应中文、英文数据集700余个。

走进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此基础上,实验室团队成员还根据观测数据对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了评估,揭示了植物对干旱缺水的生态水文适应机制,研发出高寒湿地系统性植被恢复技术等。

不仅如此,在实验基地的风洞实验大厅,还可进行风蚀观测,测定在不同风速条件下,不同下垫面的风蚀状况和风蚀量,从而获得相关实验数据。

这只是实验室科研团队探索区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有效模式的一个例子。“我们从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改善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范入手,开展了不同尺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和应用实践研究。”效存德教授介绍。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地球系统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城乡过渡带及海岸带等为重点,研究地表过程及其对可更新资源再生机理的影响,建立与完善地表多要素、多过程和多尺度模型与人地系统动力学模拟系统,探讨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范式,为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性管理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等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实验室拥有多个野外监测平台、数据与计算模拟平台和分析测试平台,形成了地表过程、资源生态、地表系统模型与模拟、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四个相互联系、互为依托的研究方向,多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项,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揭示土壤背后的秘密,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

土长土养,土生万物。土壤对于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受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影响,土壤及其母质不断被破坏、分离、搬运、沉积。

王承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我们种下的大豆,马上就要收获了。”9月15日,记者联系到他时,他和团队成员正忙着整理实验用具,为大豆测产做准备。

黑河流域位于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区,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流域,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地段,从上游到中游、下游,以水为纽带,形成了“冰雪/冻土-森林-草甸-绿洲(农田、河岸林)-荒漠/沙漠/戈壁-湖泊”的多元自然景观。“可以说,是开展地表(陆表)过程观测的绝佳单元。”实验室成员刘绍民教授介绍。

“主要是研究暴雨影响土壤侵蚀的机理问题。”实验室副主任张光辉教授介绍,无论是普通降雨,还是50年一遇、100年一遇的大暴雨,在这里都可以随时实现、随时获取相关数据。

2研发中国土壤侵蚀模型

前不久,在北京师范大学房山综合实验基地人工模拟降雨大厅,一场人工降雨正在进行。

据介绍,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国家之一,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仅汶川地震就使8.7万人遇难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约8500亿元。针对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应对急需的关键技术,实验室灾害综合风险防范团队历经多年合作研究,在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与方法、重大自然灾害损失与风险综合评估技术、中国自然灾害系列地图集编制、重大自然灾害应对与农业自然灾害保险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创建了模式化、图谱化、实时化、标准化、一体化的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科技体系,解决了重大自然灾害评估缺少体系化统计制度保障、时效性与精准性差等科技难题。

据介绍,实验室主要成员还参与了正在开展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据介绍,10年前,刘宝元教授就发现了青藏高原土壤具有独特的侵蚀特点。此后十年,几乎每年一次的三江源野外踏勘,成了他的工作日常。而此次青藏高原“土壤侵蚀”专题科考,旨在进一步开展定量化研究,同时要解决土壤侵蚀与土地退化的关系,以期为后续的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和调查就是为了保护土壤,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做出当代人应有的贡献。”刘宝元教授表示。


文章来源:《实验室科学》 网址: http://www.syskxzz.cn/zonghexinwen/2022/0919/1202.html



上一篇:中国科大与阿里成立联合实验室共探人工智能关
下一篇:这一步曾让人与黑猩猩分道演化,上海科学家在

实验室科学投稿 | 实验室科学编辑部| 实验室科学版面费 | 实验室科学论文发表 | 实验室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实验室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