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实验室科学版面费是多少[06/01]
- · 《实验室科学》投稿方式[06/01]
- · 《实验室科学》期刊栏目[06/01]
走进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3创建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科技体系 1天空地一体化综合观测 记者了解到,除黑河流域外,实验室团队还在青海湖流域、疏勒河流域、石羊河流域、大通河-湟水流域与柴达木盆地等祁连山
3创建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科技体系
1天空地一体化综合观测
记者了解到,除黑河流域外,实验室团队还在青海湖流域、疏勒河流域、石羊河流域、大通河-湟水流域与柴达木盆地等祁连山地区,构建了由地面观测站网+无人机+高分卫星+中高分辨率卫星等组成的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物联网,生成了祁连山多源、多尺度、多要素的综合监测数据集。目前,已在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发布相应中文、英文数据集700余个。
走进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此基础上,实验室团队成员还根据观测数据对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了评估,揭示了植物对干旱缺水的生态水文适应机制,研发出高寒湿地系统性植被恢复技术等。
不仅如此,在实验基地的风洞实验大厅,还可进行风蚀观测,测定在不同风速条件下,不同下垫面的风蚀状况和风蚀量,从而获得相关实验数据。
这只是实验室科研团队探索区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有效模式的一个例子。“我们从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改善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范入手,开展了不同尺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和应用实践研究。”效存德教授介绍。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地球系统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城乡过渡带及海岸带等为重点,研究地表过程及其对可更新资源再生机理的影响,建立与完善地表多要素、多过程和多尺度模型与人地系统动力学模拟系统,探讨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范式,为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性管理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等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实验室拥有多个野外监测平台、数据与计算模拟平台和分析测试平台,形成了地表过程、资源生态、地表系统模型与模拟、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四个相互联系、互为依托的研究方向,多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项,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揭示土壤背后的秘密,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
土长土养,土生万物。土壤对于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受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影响,土壤及其母质不断被破坏、分离、搬运、沉积。
王承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我们种下的大豆,马上就要收获了。”9月15日,记者联系到他时,他和团队成员正忙着整理实验用具,为大豆测产做准备。
黑河流域位于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区,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流域,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地段,从上游到中游、下游,以水为纽带,形成了“冰雪/冻土-森林-草甸-绿洲(农田、河岸林)-荒漠/沙漠/戈壁-湖泊”的多元自然景观。“可以说,是开展地表(陆表)过程观测的绝佳单元。”实验室成员刘绍民教授介绍。
“主要是研究暴雨影响土壤侵蚀的机理问题。”实验室副主任张光辉教授介绍,无论是普通降雨,还是50年一遇、100年一遇的大暴雨,在这里都可以随时实现、随时获取相关数据。
2研发中国土壤侵蚀模型
前不久,在北京师范大学房山综合实验基地人工模拟降雨大厅,一场人工降雨正在进行。
据介绍,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国家之一,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仅汶川地震就使8.7万人遇难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约8500亿元。针对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应对急需的关键技术,实验室灾害综合风险防范团队历经多年合作研究,在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与方法、重大自然灾害损失与风险综合评估技术、中国自然灾害系列地图集编制、重大自然灾害应对与农业自然灾害保险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创建了模式化、图谱化、实时化、标准化、一体化的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科技体系,解决了重大自然灾害评估缺少体系化统计制度保障、时效性与精准性差等科技难题。
据介绍,实验室主要成员还参与了正在开展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据介绍,10年前,刘宝元教授就发现了青藏高原土壤具有独特的侵蚀特点。此后十年,几乎每年一次的三江源野外踏勘,成了他的工作日常。而此次青藏高原“土壤侵蚀”专题科考,旨在进一步开展定量化研究,同时要解决土壤侵蚀与土地退化的关系,以期为后续的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和调查就是为了保护土壤,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做出当代人应有的贡献。”刘宝元教授表示。
文章来源:《实验室科学》 网址: http://www.syskxzz.cn/zonghexinwen/2022/0919/1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