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实验室科学版面费是多少[06/01]
- · 《实验室科学》投稿方式[06/01]
- · 《实验室科学》期刊栏目[06/01]
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寄语青年人:珍惜天赋,(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最后,我想说优秀的人也是需要机遇的。它来的时候要感恩,它还没来的时候更要耐心等待。这样,才会不断收获好运。我很幸运,遇上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最后,我想说优秀的人也是需要机遇的。它来的时候要感恩,它还没来的时候更要耐心等待。这样,才会不断收获好运。我很幸运,遇上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让我能走出国门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并在攀登科技高峰的路上时时有贵人相助。我常怀感恩与谦卑。
中国有一句古诗,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想要得来不费功夫,前提是你要踏破铁鞋。
最近常常会听到大家谈的一个话题,叫做“35岁焦虑”。在我看来,这种焦虑感的来源是“害怕被替换”。
我最早做计算机视觉的研究,让计算机能够像人一样去看、去理解。毕业后,去了法国留学,参与世界上第一个用三维视觉做导航的机器人,以及欧洲火星机器人的研发。96年、97年到日本学术休假,研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表情识别系统。98年去了微软研究院,研发了很多东西,包括现在全世界都在使用的被称为“张氏方法”的摄像机标定法,18年回到深圳加入腾讯。
谢谢大家。
我以前和我的学生们多次讲过这个“T”理论:垂直那根线代表知识的深度,横的那根线代表知识的广度。我用钉子打比喻,如果垂直那部分很短,就变成大头钉,很容易被拔出替换掉。如果垂直那部分很长很粗,就成为一颗能扎得牢的“钉子”。所以要往深的地方钻下去,成为不可替代的专家
O: 未知的挑战从不预告,随时做好重新出发的准备
一万小时定律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也就是我要讲的W(万)。
当然,我也知道精进说起来简单,但做却是很难的。我给大家的建议是:找到你热爱的,或者是尝试去爱上你正在做的事,这样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这个理论是有脑科学实验支持的。一个人的智力在链接神经元的突触,而突触的强度不是一成不变,具有可塑性(neural plasticity)。通过训练,有用的突触就会被加强,无用的突触甚至被修剪掉,使得大脑工作的效率更高,消耗的能量更少。英国神经学家Daniel Levitin和诺贝尔奖获得者Herbert Simon也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掌握一种认知复杂的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
文章来源:《实验室科学》 网址: http://www.syskxzz.cn/zonghexinwen/2022/0831/1191.html
上一篇:中国科学家实现高灵敏测量高频微波:灵敏度提
下一篇:中外高校携手共建智能教育实验室